随着RTX5090D的评测解禁,广大的游戏玩家开始领略到Transformer技术加持下,DLSS4所展现的强大能力。在这一技术的推动下,3A游戏的画质与流畅度已然进入了4K240时代。然而,RTX5090D的售价高达16499元,令多数普通玩家望而却步。正如黄仁勋在CES接受采访时所指出,RTX5090主要面向对极致性能有需求的用户,他们更看重绝对性能而非功法,因此旗舰卡与次旗舰卡的价格差距可达一倍。相较之下,RTX5080的定价显得更加“友好”,不仅低于RTX4080的初始售价,而且在游戏体验上有着质的提升。
简单来说,RTX4080在作为一款4K游戏显卡时,对于一些大型3A游戏在高画质与高帧率间难以兼顾。而凭借DLSS4的加持,RTX5080终于实现了这一目标,令许多酷爱游戏的发烧友得以充分利用手中4K高刷显示器,轻松运行4K144Hz。
硬件规格方面,公版GeForceRTX5080的尺寸为304mm x 137mm,厚度为双槽,设计风格与40系列相似。其核心型号为BlackwellGB203,拥有10752个CUDA核心,基础频率23GHz,加速频率262GHz,搭载第5代TensorCore(1801AITOPS)和第4代RTCore(171TFLOPS)。此外,显存为16GB GDDR7,位宽256bit,带宽达960GB/s。显卡的TDP为360W,经过半小时的GPU高负载测试,其核心温度为72度,显存温度为74度,散热与噪音控制表现均不错。
与RTX4080相比,RTX5080在CUDA核心上的提升幅度不大,仅为10%;显存带宽提升了30%,大幅升级主要体现在TensorCore和RTCore上,正好满足了NVIDIA诸多新功能的需求,尤其是对AI算力的支持。在3DMark的理论性能测试中,RTX5080的表现达到比RTX4080提升了10-20%。在生产力应用方面,RTX5080在Blender Benchmark中的得分为915246,提升了20%;而在V-Ray6 GPURTX测试中,得分9260 Vpaths,相比4080提升15%,完全符合对其数字设计生产力性能提升的预期。
接下来开展实际游戏测试,通过具体游戏的表现,我们可以感受DLSS4所带来的强大性能。在4K分辨率、最高画质、光追全开的情况下,RTX5080开启DLSS4的多帧生成后,帧数普遍提升3到8倍,许多游戏的平均帧数均超过144FPS。无论数值上也好,实际游玩体验上,RTX5080都能轻松驾驭4K144。
让我们进一步看看未支持DLSS4的几款游戏,其帧数提升与3DMark的测试结果相似。《黑神话:悟空》在4K最高画质下,关闭光追并开启DLSS3超分性能模式,帧数稳定在60FPS以上;再加上多帧生成后,帧数能够提升至110FPS,但画面略显模糊,待DLSS4支持后将有所改善。《使命召唤:黑色行动6》在4K高预设下的平均帧数为97FPS,开启超分辨率性能模式后,帧数近170FPS,实际游玩体验良好。也有如《地平线5》这样的游戏,即使不借助DLSS,凭借自身优化,在最高画质与光追下仍能达到130FPS。
值得一提的是,由于Blackwell架构采用了更加精细的功耗控制,能够更快地进行动态调频,选择性切断部分单元的供电以降低功耗。在推荐使用强大的尊龙凯时*人生就是搏的同时,用户还可以发现,RTX5080在闲置状态下,其功耗仅为3W,展现出惊人的能效表现。
整体来看,RTX5080与RTX5090D在表现上拥有相似之处,传统光栅性能提升约15%。全新的多帧生成、超采样和光线重建效果远超预期,尽管部分玩家还需时间来完全接受多帧生成技术,但它的实际表现已足以让大多数玩家感到满意。在DLSS4的强大支持下,曾经认为的奢侈配置4K144,现在已逐渐变为可达成的目标。
我们观察到,RTX5080评测的发布,使得许多用户认同手中RTX40系列显卡的保值性。这不仅因为两代显卡在硬件规格上的差距不大,更因为NVIDIA所推出的新技术中,除了多帧生成为50系列独占外,其余技术亦可在老显卡上得到一定程度的支持。无论是20系还是50系列显卡,用户均能将支持光线重建、超分辨率和DLAA的DLSS游戏升级至新的DLSSTransformer模型。这一现象表明,硬件的迭代与用户需求不再是线性的,而是一种按需分配的复杂关系,未来的“代差”感将变得不再明显。
因此,对于希望兼顾高画质与高帧率的玩家来说,50系列显卡是必然的选择,而对于已有显卡的用户来说,继续使用仍然足以应对未来几年的游戏需求,甚至可以享受新技术优化,这无疑是一种双赢的局面。或许我们将会看到更为广泛的技术进步,在游戏图像领域的变革正在悄然发生——硬件性能已成为基础科技,而构建在其上的软件生态才是打开新时代的钥匙,未来值得我们期待。